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注释、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颠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门,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力极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意志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约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相关词语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