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树”。“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渔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故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今天的佛寺在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哪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诗。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惶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幕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概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寒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敏锐。“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浸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这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江枫渔火对愁眠”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的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为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由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背景的衬托,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搭配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把愁拟人化了。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优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个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写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人的印象就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