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字: 舌战群儒
成语拼音: shé zhàn qún rú
成语解释: 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成语繁体: 舌戰羣儒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例句: 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舌战群儒成语故事:
历史背景是曹操亲率大军想要荡平江东孙权,孙权手下文臣主和,武将主战,相持不下,这是鲁肃请来诸葛亮来劝孙权,亮与孙权的一群文臣进行激烈的争辩,
最后以亮的胜利告终,并说刘备要出兵相助,孙权同意与曹操决战,才有后来赤壁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