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的解释

浏览:50

成语名字: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语解释: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繁体: 百聞不如一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近义词: 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反义词: 道听途说

成语例句: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 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 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 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 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 北边疆。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释义: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 亲见可靠。

标签: 主谓式成语 百的成语 六字成语 一的成语 人物心理的成语

带动物的成语
数字开头的成语
描写季节的成语
描写天气的成语
出自名人名著的成语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湘ICP备1500885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