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
齐安郡:即黄州。唐代在天宝年间曾改州为郡。
啭:指鸟宛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尽日:犹终日,整天。
鸳鸯: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
【赏析】
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时间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四月至会昌四年(844年)九月之间。“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它把读者引人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
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蒙的色彩。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具有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末句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