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译注】故乡的水养育了诗人,如今又送他乘舟远行,怎能不更爱故乡水,怎能不更生依恋情!诗人从对面写来,不写人离水,而写水送人,越发流露出他对故乡的一往情深,真是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全诗】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市西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此。”②楚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地,指今湖北、湖南一带。③大荒:《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谓大荒之野。”指辽阔的原野或边远的地方。④海楼:海市蜃楼。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景。
【鉴赏】
这是一首写诗人出蜀、舟过荆门所见奇景的诗,抒发了诗人青年远游时的豪迈之情。诗人出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真个是雄心勃勃,器宇轩昂。全诗写得景象阔大,意境高远,无一丝惆怅,于惜别深情中见出一往无前、乐观豪迈的气概。首联点出舟行荆门山,到目的地楚国游览。此随意用笔,已见欢快之情,潇洒之趣。颔联描绘荆门山之壮美景象:山岭逐渐消失,展现出一望无边的平原;江水奔流渐缓,似流入宽广荒凉的大野。此联乃千古名句,与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类似,都是壮语,气势之雄健,意境之高远,景象之阔大均相敌,然一为昼景,为暂视,为少壮之作;一为夜景,为细观,为老病之作;故很难相提并论。颈联状月下奇象:俯瞰静江,明月倒映,如天空飞下宝镜,晶莹剔透;仰望浩天,云兴天际,结成海市蜃楼,瞬息变幻。此联奇警浪漫,富于想象,是憧憬,是探索,别有一种英爽之气。结联写诗人对蜀地山水的热爱:故乡的流水啊,恋恋不舍,一路万里,送我远行!如此从对方写来,情味无穷,更显诗人对故乡之深情。此诗笔力雄健,挥洒奇异、瑰丽、高远,是一幅逼真的山水壮美、舟行万里的画图。
【赏析】
在蜀地渡过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李白,满怀激情地踏上了唐代文人普遍走过的人生之路——漫游。他穿巴渝,出三峡,沿长江东下,过荆门山而入楚地。这首诗就写在他出蜀入楚的时候。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从诗的内容看,诗题中的“送别”当非与人送别,而是与故乡告别。“送”乃故乡送自己,“别”乃自己与故乡告别。
诗中首联是叙事,交代自己此次漫游的行踪。渡远,点明自己由远道乘船而来;楚国,指古代楚地,大致相当于今天湖北、湖南一带。这两句虽无奇字奇句,却极富空间感。一开篇,就能使人从荆门、楚国这样大的地理概念中,从“渡远”、“来从”这些极富气魄的动词中,感受到诗人的一腔豪情。
颔联写诗人乍入楚地之所见,写得山回路转,异峰突起:“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随着一望无际的浩浩平野的出现,形势险要峻拔的荆门山失去了往日的雄姿,悄悄地消失在地平线上;而滚滚大江却经过南岸荆门山、北岸虎牙山的夹击,驰入空旷的大地,仿佛久经束缚的野马突然挣脱了羁绊,尽情地奔腾起来。一个“随”字,显示了平野的广袤;一个“入”字,展现出大江的雄威;而“尽”与“流”则充满了动感,充满了力量。此情此景,格调高昂,意境开阔,处处都折射出诗人乐观豪放的个性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如果说颔联着重展现的是一幅开阔浩大的壮景,追求的是一种阳刚之美;那么,颈联则更象一幅迷濛飘逸的彩图,追求的是一种阴柔之美:“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入夜,宽阔的江面上投下月亮的光影,犹如从天上飞下一面明镜,闪耀着清辉;清晨,云霞聚集在平野的上空,变幻着绚烂的色彩,呈现出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不写天上月而写水中月,不说云彩之奇而说海市蜃楼之奇,都是以幻中有真、虚实相生的笔法,造成天地、云月间的一种对映的境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以上两联将诗人初入楚地的种种新鲜感充分表现出来。这时诗人好象一下子领悟到,这一切山野风光,云月美景,尽管美好壮丽,毕竟都是他乡之山野,他乡之云月,而唯有这从蜀地流出的长江水,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我在蜀时它在蜀,我到楚地它到楚;我行万里路,它随万里送。想到此,诗人不禁吟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起着点题的作用,点明江水为自己送别的意思。在写法上,则以透过一层的笔法,从对面下笔,不说自己如何思恋故乡,却说故乡的江水如何留恋自己,如何不惜万里相送,这就使得一片思乡之情越发显得深挚浓烈。
此诗虽为送别诗,但最精彩之处却是写景。特别是中间两联,诗人巧妙地捕捉江山的壮景、云月的奇景,大笔勾勒,纵情描绘。那吞没群山的平野,那奔腾呼啸的大江,那熠熠生辉的水中之月,那灿烂奇幻的彩云,线条流畅飘逸,境界高远开阔,充满了浪漫豪放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