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出处】唐·李白《日出入行》。

  【意思】谢荣:因发荣滋生而感谢。怨:怨恨。此联的意思是:青草不因为生长茂盛而感谢春风,林木不因为凋零枯萎而怨恨秋天。后用来说明四季往复、草木荣枯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们需要掌握它,用不着感谢或怨恨它,从而说明懂得事物规律很重要。

  诗句】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意思】是谁挥舞着鞭子驱使着一年四季的运转?没有谁,万物的兴起和停歇都是自然而然的。鞭策:鞭子。四运:春夏秋冬四季。

  【鉴赏】是谁在挥鞭策驱着四季不停的运转呢?是万物兴盛衰竭皆为自然的规律所使然。诗句劈头运用“谁”字设问,使读者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到答案上。收到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表现了李白“天道自然”的思想观点。

  注:四运,指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

  【用法例释】用以说明四季交替或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然规律,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例]“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李白早就告诉我们,春夏秋冬,时序更迭,绝无什么神灵在暗中挥鞭驱赶,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的兴亡衰落的运动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地进行着。(王德和《美》)

  【全诗

  《日出入行》

  .[唐].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赏析

  日月运行、草木荣枯这些自然景象,很容易引起人关于生死、穷通等问题的思考。在人尚未认识宇宙、生命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极易滋生有一主宰一切的神明的观念,人无法理解支配自己命运的力量是什么,往往企图登遐飞升以求解脱。李白于距今八百多年的封建社会,写出了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光辉的《日出入行》,提出了“万物兴歇皆自然”的观点,戛戛独造,晔晔生光,绚烂焕采。

  “万物兴歇皆自然”,日的出与入也纯属自然规律。“日出东方隈”——始,“历天又复入西海”——终,如此的周而复始,兴歇不已,“古不息”,从古至今不息,自今而后仍不息。古代传说,太阳每天由六条龙驾着座车在天空来回奔跑,那么六龙休息的地方在哪里呢?言下之意,六龙驾日之说不存在,也就是说,日的兴歇本诸自然,非外力所致。人的兴歇也属自然。“人非元气”,怎能和日的出入相伴以至永久呢!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始于元气,充盈天地,孕生万物,它和天地同寿、日月共存。人和元气不同,不能与日“久徘徊”,要衰亡也就不足为怪了。诗人宏观宇宙,空间广袤无垠,时间绵邈不尽,日出日入“古不息”,人不能与之“久徘徊”,将兴歇自然之理朗然昭示,醒人心灵。

  “万物兴歇皆自然”,草木荣枯属自然规律。当中四句,以草木的兴歇为证,并径揭中心题旨。春秋更替,荣枯变化,并非外力所左右,全是自然的律动。“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互文见义。草木自然繁荣,不必感谢春风,也自然凋零,不必怨恨秋天。这两句源自《庄子》郭象注:“暖焉若阳春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郭注并有“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的句子。(《齐物论》注)庄子的自然说,有着无为的消极思想,李白从先哲处获得启示,却有着追求生命自由的一片热忱。“谁挥鞭策驱四运”,与“六龙所舍安在哉”呼应,日出日没、草荣木凋都不是什么外力主宰、支配的,顺流而下地导出“万物兴歇皆自然”,孕足而娩,自然升华,使读者的思绪凝结而进入理性的境域。

  “万物兴歇皆自然”,逆天违道是不可能的。诗人连用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与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否定。“羲和”,传说为太阳驾车和掌四运的神。“汩没”,沉没。“荒淫”,广阔浩渺。句意为:你神通广大的羲和怎么会沉没到广阔浩茫的波涛中去的泥?“鲁阳”“挥戈”,典出《淮南子·冥览训》,鲁阳公与韩作战,时近黄昏,鲁阳公援戈一挥,使太阳退了三舍(一舍三十里)。李白指出鲁阳公何德何能,能阻止太阳落山。羲和、鲁阳的传说,都是“逆道违天”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这种说法“矫诬实多”,虚妄而荒诞。照李白的说法,人要顺应自然,囊括宇宙的种种兴歇现象,使自身的浩然之气和大自然的元气融为一体。

  《日出入行》的诗眼即其哲理性的核心,“万物兴歇皆自然”。诗人言理,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以日的出入、木的荣枯,正面申说;以六龙所舍、谁挥鞭策,排除外力所为,归纳出结论;并以羲和、鲁阳的否定,强化正面的立说。连续使用“安在”、“安得”、“谁”、“奚”、“何”等疑问词,反诘有力。全诗用杂言句式,有极强的节律感;用多变的语气,有摇曳的姿态,加之眼界宏阔、思路深邃,就使“万物兴歇皆自然”的哲理在佳妙的诗艺媒介下沁入人的心脾,如铭如镂,打下烙印。

相关词语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