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出处】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意思】洞房里的红烛彻夜不熄。新娘等待着天明向公婆行礼。
【全诗】
《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另一题作《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曾官水部员外郎。②停:留。③舅姑:丈夫的父母,犹今之公婆。④入时无:是否入时。
【鉴赏1】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水部》。张水部即水部郎中的张籍。就诗本体而论,确是一首语妙意佳的闺意诗。
诗写新婚夫妇拜见父母前,新娘惴然不安的心情。“洞房昨夜停红烛”,“洞房”已提示了是新婚,“昨夜”,说明写的是“今晨”。“停红烛”是安置红烛。由此可见红烛高烧,通宵煌然,到晓未熄。新娘最耽心的却是次日见公婆不知能否获得欢心。因此她天不亮就起身了,所以称“待晓”。她考虑给公婆的第一印象自然是自己的容貌、举止、礼仪等。容貌本天成,装饰在人为。要能取悦于人,则修饰的浓淡、雅俗、庄媚等,都取决于客体的审美观与鉴赏水平。新娘在红烛光照下着意打扮,她知道不能凭主观的好恶或已往的习惯,甚至社会上流行的样式去做,一定要投合公婆的眼光才算上乘。最了解公婆的观点和心理的,莫过于他们的儿子了,于是“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仅取“画眉”一端,概及衣饰及脂粉等方面;这里的“入时”主要在于公婆的审美观。她的“低头”,羞涩之情立现;她的“低声”,不安之心难掩。这首诗把新娘的心理确是刻画得微及毫巅,且维妙维肖。
朱庆余写这首诗给张籍,是因了“近试”,不知主考官的好恶如何,以此作为试探。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张籍得到这首诗,写了《酬朱庆余》为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采用同样的表达方式肯定了朱庆余作品的价值。《全唐诗话》说:“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余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云云。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
从上述可见,诗的本体意为闺意,比喻义为文意,同时也产生出引申义,即给人以“入境问俗”——了解环境才能适应环境,了解对象才能投合对方的哲理启示。唐代王建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从哲理性角度看,和朱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鉴赏2】这是一首行卷诗,唐代文人在科举考试前,为了给自己造影响,总要向地位较高的达官贵人送诗文,期望得到赏识与荐拔。张水部,即诗人张籍,他做过水部郎中,其实官位不高,不过在诗歌方面却较有影响。
这首诗的妙处之一是,它打了一个非常动人而恰当的比喻。表面上看,诗写的是一位新婚女子娇羞、紧张和自信又不自信的心理。前两句是交待背景。第一句说昨晚上是新婚之夜,第二句说今早上要到堂前拜见公婆。拜见公婆前有许多顾虑,一是她第一次见公婆,很紧张;二是她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去拜见双亲,自己没有把握;三是只好问丈夫,而丈夫也是昨晚才第一次认识,不免有点羞怯。末句一问最见情感,我画的这种眉毛符合今天做媳妇的时尚吗?她一方面对自己的美貌很有自信,另一方面又有点不自信,这种心理不仅符合新婚女子的身分,同时也让人感到她的可爱之处?言外之意是,我这种画法,我这个媳妇不会让你们失望的!但是对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意思上。它其实是作者向张籍写的“自荐书”,那意思是说,我的诗怎么样,合乎时宜吗?水平怎么样?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吗?我有这份自信,你感觉到了吗?但我心里还是没有底,您给我说说吧!据说张籍看了此诗之后,用同样的方法回了一首诗《酬朱庆余》,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意思是说,你就像西施一样,刚刚梳洗打扮好,自己知道自己花貌花容,但还是有点不自信。我给你打个比方,如果说天下最好的丝织品是齐纨的话,那么你的作品比齐纨更加珍贵;如果齐纨能卖到很多钱的话,而你的一首诗就能价值千金!这种表面上写男女之事、而实质上是寻求理解与帮助的写法叫做“香草美人”法。在古代文学史上有悠久的传统。《诗经》中的《关雎》首开其例,“君子好逑”也有说是政治诗。屈原《离骚》是典型的“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义。”因为男女之情最易感染读者,所以这种方法用得很普遍。张籍自己也曾写过一首《节妇吟》,当时,有一个军阀拉拢他,他不肯屈从,又不能直接回绝对方,就写了一首诗,以一个已婚女子自居,以不愿背叛丈夫为由婉言拒绝了对方,最后说:“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