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临高台

唐朝 王勃 浏览:10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

  瑶轩绮构何崔嵬,鸾歌凤吹清且哀。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

  高台四望同,帝乡佳气郁葱葱。

  紫阁丹楼纷照曜,璧房锦殿相玲珑。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

  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朱轮翠盖不胜春,叠榭层楹相对起。

  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

  锦衣夜不襞,罗帷昼未空。

  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

  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

  尘间狭路黯将暮,云间月色明如素。

  鸳鸯池上两两飞,凤皇楼下双双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顾。

  银鞍绣毂盛繁华,可怜今夜宿倡家。

  倡家少妇不须嚬,东园桃李片时春。

  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

标签: 乐府 生活 感慨

  《临高台》译文

  高台高耸入云,站在上面甚至产生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

  玉石栏杆,华丽的建筑物是多么高大,优美的音乐听起来是那么清丽哀婉。

  低头观看长安的街道,只见皇宫水沟里的草长得十分茂盛。

  斜前方是通往甘泉宫的大路,只见汉武帝陵园中的树木长得郁郁苍苍。

  站在高台向四周望去,景色大体相同,树木郁郁葱葱,象征着美好的气象。

  紫阁耸立,丹楼如霞,互相映衬,流光溢彩,以黄金为璧带,宫殿中装饰着和氏珍玉,精妙绝伦。

  向东与长乐宫连成一片,向西直指未央宫。

  赤城在朝阳映照下更加壮观,绿树在春风吹动下婆娑起舞。

  新市上,酒楼林立,集市鳞次栉比,上等宅第的屋脊重重叠叠,分明是外戚聚居的地方。

  朱红漆轮,翠羽华盖,看起来春风得意,高台楼阁互相对应。

  又在大路上有万丈高楼,门窗轩槛花纹图案都雕刻华美、精致。

  精致的衣服白天不打褶,华丽的罗帐夜夜都没有空缺。

  早晨翠屏环合,晚上妆镜映红。

  为君精心打扮,梳着漂亮的发髻,细而弯的眉毛,格外吸引人。

  晚上,花柳巷间车马奔驰,灰尘四起,这时明月初升,皎洁如素。

  鸳鸯池上、凤凰楼中男女成双成对,极尽欢娱。

  环境是这样美好,好时光怎么能放弃!

  银鞍绣毂满载富贵的人驶向妓院,今晚就在这儿过夜了。

  倡家少妇不要皱眉,容颜就像东园的桃李,马上就会凋谢。

  你看那旧时的高台,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早已为黄尘覆盖。

  《临高台》注释

  临:登临。

  迢递:高耸的样子。浮埃:浮起的尘埃。

  瑶轩:玉石栏杆。绮构:华丽的建筑物。崔嵬:高耸貌;高大貌。本指有石的土山。后泛指高山。

  鸾歌凤吹:优美的音乐。凤吹,对笙箫等细乐的美称。

  俯瞰:低头下看。长安道:长安城内的街道。

  萋萋:茂盛的样子。御沟:流经皇宫的水沟。

  甘泉:秦汉甘泉宫,一名云阳宫,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

  茂陵:汉武帝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

  乡:帝都。帝王的故乡。佳气郁葱葱:《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后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舂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佳气,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泛指美好的风光。

  紫阁:金碧辉煌的殿阁。多指帝居。丹楼:红楼。多指宫、观。

  “璧房”句:《三辅黄图》卷二载,未央宫“黄金为璧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璧房,存放玉璧的房屋。以璧玉装饰的房屋。泛指华美的房屋。锦殿,锦色的殿堂。

  弥:遍,满。长乐观:即长乐宫。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安故城东南隅。汉高祖时,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为西汉主要宫殿之一。汉初皇帝在此视朝。惠帝后,为太后居地。

  未央宫:汉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汉高祖七年(前200)萧何主持建造,周围二十八里,非常壮丽。

  赤城:指帝王宫城,因城墙红色,故称。

  旗亭百隧:张衡《西京赋》云:“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旗亭,市楼。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故称。隧,摆摊卖货的地方。新市:新的集市。

  甲第:上等宅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甍(méng):屋脊。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泛指亲戚邻里。

  朱轮:显贵乘坐的车,车轮用朱红油漆。翠盖:翠羽装饰的华盖。不胜:不尽。

  叠榭:层层叠叠的轩榭。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层楹:层层门楹,指高楼。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复有”句:从《古乐府》“大路起青楼”,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句中化出。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

  绣户:雕绘华美的门户。多指妇女居室。文窗:刻镂文彩的窗。窗,亦借指房舍。绮栊(lóng):犹绮疏。雕绘美丽的窗户。栊,窗棂木。

  夜:一作“昼”。襞(bì):衣服上打的褶子,泛指衣服上的皱纹。

  罗帷:锦罗帷幔,丝制帷幔。昼:一作“夕”。

  歌屏:歌舞用的屏风。掩翠:遮掩翠色。

  窥红:看红妆。

  君:指妓女。一作“吾”。宝髻(jì):妇女发髻的一种。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蛾眉:细长而弯的美丽的双眉。罢:休。罢废。

  尘间狭路:一作“狭路尘间”。尘间,红尘间,人间。狭路,原指窄小的路。在这里借指花柳巷。黯(àn):昏黑。

  云间:一作“云开”。素:洁白。

  “鸳鸯”句:化用《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诗句。这里用鸳鸯指代像鸳鸯成双成对出入的贵族绅士。

  “凤凰”句:《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这里用凤凰指代贵族绅士。

  物色:景物。

  鞍:马鞍。绣毂(gǔ):锦绣车毂。

  倡家: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称妓女。

  嚬(pín):古同“颦”,皱眉。

  东园:泛指园圃。指汉孝宣王皇后陵墓。因位于宣帝陵东,故称。

  柏梁:柏梁台,在长安城北门内。汉武帝元鼎二年(11)时修筑,用香柏为梁。汉武帝曾经在上面置酒,下诏令群臣和诗,能作七言诗的人才能登上此台。铜雀: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建铜雀台,台上有一百二十间房屋,并在楼顶铸造大铜雀,因此而得名。曹操临终时对诸子遗命:死后将其葬在邺城的西冈,诸妾与伎人都著铜雀台,台上放置床帐,每月初一、十五向帐前作伎,诸子登台望他的西陵墓田。后人悲其意而作歌咏。

  《临高台》简析

  《临高台》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作。这首长诗先从多种角度、多种方位反复渲染唐帝国建筑的高大雄伟,都市的繁华,再写生活在都市里人们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最后揭露了达官贵人醉生梦死、急于享乐的腐朽心理,也否定了他们的这种生活,指出其不可久长的必然结局。全诗多用铺叙,用典贴切。

  《临高台》赏析

  这首诗反映出盛世不再、繁华易逝的哲理思想,这种思想在诗人其他作品中很少流露,甚至在整个初唐诗歌中也不多见,因而可以看出这首诗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是同类诗歌难以企及的。

  整首诗似乎都在极力渲染繁华。诗人先写帝国建筑的雄伟华丽,用“瑶轩绮构何崔嵬”“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等一系列诗句,将帝国的建筑描写得富丽堂皇、错彩镂金。写帝国都市的繁华,也从各个种角度铺排,“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轮翠盖”“叠榭层楹”同样是铺锦列绣、镶金嵌玉。诗人从多种角度、多种方位反复渲染帝国建筑的高大雄伟,都市的繁华。接着,诗人转而开始写生活在都市里人们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极尽铺陈之能事:“锦衾昼不襞,罗帷夕未空。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极尽奢华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却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客观存在:“东园桃李片时春”“柏梁铜雀生黄尘”。“片时”强调青春是短暂的,“生黄尘”说明繁华背后是衰败。这个结尾揭露了达官贵人醉生梦死、急于享乐的腐朽心理,也否定了他们的这种生活,指出其不可久长的必然结局。这看似诗人不经意间写出,里面却包含着对人世沧桑、历史兴衰沉重而永恒的感叹和深沉而无限的思索。

  《临高台》描写了唐代统治者的青楼狭邪,表现了妓女被玩弄,卑微的生存状态。诗歌前面集中描写了青楼的面貌和娼妓的装饰,娼妓的梳洗打扮只是为了迎合这些达官贵人,缺失了自身独立自由的人格,揭示了这些达官贵族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揭露上层统治者的丑恶和自私的心态,置人民的疾苦于不顾,以及反映了下层妓女卑微的地位和凄凉悲苦的生活。“银鞍绣毂”显示了这些统治阶级的生活者奢侈,“倡家少妇不须嚬,东园桃李片时春”更是揭示了统治者的丑恶灵魂和妓女的卑微地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感慨万千,最后借“柏梁铜雀”事预示这些荒淫无耻的统治者若不节制、思求改变,必然会像前朝一样灭亡。诗人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直接揭露,思想内涵上意义深广。

  此诗高出同类诗歌之所在,就是前面的极尽铺陈之能事只是铺垫,是渲染气氛,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对历史的思索,因而它是有深度的。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王勃的这首《临高台》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描写都城长安的长篇歌行。长安是唐代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描写长安,对于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最有代来性。这是一个重大题材。此诗对长安的繁盛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反映了自“贞观之治”到高宗前期“佳气郁葱葱”的兴旺发达气象,作者分明被时代意识所感召,才唱出这样豪迈乐观的调子。与此同时作者也描写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享乐生活,并子以讽刺与否定,实际上就是指出长安繁华中所潜在的危机,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此诗在思想内容上较之《长安古意》《帝京篇》,涉及面尚不够广泛,在艺术成就上也稍逊一筹。

  《临高台》创作背景

  《临高台》是乐府《鼓吹曲辞·汉铙歌》名,见《乐府诗集》卷一六引《古今乐录》。此诗当作于王勃为沛王府修撰时,大约在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前后,所反映的是诗人一次外出登临高台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作者介绍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 2024 古诗文网网 | 古诗大全 诗词名句 古文典籍 文言文名篇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元曲精选
湘ICP备1500885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