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浏览:3

  【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处】唐·刘禹锡《乌衣巷》。

  【意思】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

  此联的意思是:从前在王导、谢安等豪门厅堂前飞来飞去的燕子,如今却飞进普通人家里垒起窝来了。后用来表示对沧海桑田、世事变化之大的感慨。

  【鉴赏1】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初年的宰相王导,晋孝武帝时的丞相谢安,两家是东晋王朝时的豪门贵族。以此为隐喻,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鉴赏2】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堂前紫燕,现在也飞入了平常百姓家筑巢。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东晋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寄寓于此,其二者曾对晋朝历史政治产生过巨大影响,乌衣巷也因此名噪一时。然而随着陈国灭亡,乌衣巷便急速衰落,至唐朝时则沦为废墟。诗人有慨于历史变迁的无常,故借乌衣巷怀古伤今。但诗人并不直接描写乌衣巷衰败之实景,而是将眼光转向“旧时”之燕。“旧时”句,突出了燕子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寻常”句则体现了今昔的强烈对比。诗人在写景描物中,从侧面反映了乌衣巷繁华落尽归于颓败的现状,表达了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

  【应用】〈名〉王谢,指王家和谢家,均为东晋时江南的高门士族。昔日王、谢两家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进普通的百姓之家。语出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以表示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无限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灵芝作为封建时代帝皇的御用珍品,现在成了普通老百姓能够享用的保健品和药品,实在是时代的大进步和人民的大福分。(陈曦《灵芝挑战癌症》,《北京青年报》1998年10月1日)

  【英文翻译

  1.Swallowswhichskimmedbypaintedeavesinbygonedays,

  Aredippingnowamongthehumblehome'sdoorways.《千家诗英译》

  2.SwallowsusedtonestlebeforetheWangandXie'smanors,

  Buttheyarenowflyinginandoutofthehousesofcommoners.

  3.Swallowswhichskimmedbypaintedeverinbygonedays

  Arenowdippingamongcommonpeople'sdoorways.(许渊冲译)

  【全诗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这是《金陵组诗》第二首。乌衣巷,在今南京市内秦淮河南岸,原是东吴戍守石头城的乌衣军营房所在地,东晋时成为王、谢两大家族宅第聚集的里巷。

  [2]朱雀桥: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乌衣巷入口附近。

  [3]王、谢:指东晋的王导和谢安,他们两姓是六朝时的世家望族,都住在乌衣巷。

  过去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长满野草闲花,熙攘往来的鸟衣巷,只见夕阳西斜,昔盛今衰,好景不再,从前寄托在王、谢堂前的燕子,也落到寻常百姓家里。兴废变迁的历史沧桑之感,是这首七绝的主题。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得蕴藉含蓄,感慨无穷。

  【全诗赏析

  

  这首诗感叹历史上的盛衰兴亡,体现了由盛入衰的转化规律,给人以哲理性启示。

  朱雀桥,当时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乌衣巷,在秦淮河南,离朱雀桥不远。这地方原是孙吴时代戍守石头城的军营,军士皆着黑衣,故名乌衣巷。东晋名臣王导、谢安住在这里。诗的一、二两句意思是,在当时,这一地区是极其煊赫之所在,冠盖往来,车马盈门,现在是野花闲开,夕阳残照。诗的后两句写过去在这里筑巢的燕子,如今到普通人家檐下做窝了。

  这首诗写出了荣华不长、富贵难久。表现同一主题采取相似手法的作品很多。唐代钱起的《过故洛城》:“故城门前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清代陈忱的《叹燕》:“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封建社会中那些高官厚禄者,虽一时荣华富贵,终因改朝换代发生的权力再分配,或子孙的庸碌不能守成,走向了败落;福转化为祸,势在必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二解,一是认为从前在王、谢华堂上筑巢的燕子,现在因那些宅第已荡然无存,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了;一是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凋零,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施说颇得诗中三昧,说燕子筑巢仍在原处,才使“旧时”和“今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否则只能说燕子另迁门户,而不突出处所的变化。燕子年年来此,代代来此,旧时这儿是王谢家的画堂,如今“晋代衣冠成古丘”,华堂倾屺,变成了普通人家的住房。清代何文焕也说:“妙处全在‘旧’字及‘寻常’字。四溟(指明代谢榛)云:‘或有易之者曰:王谢堂前燕,今飞百姓家。点金成铁矣。’”(《历代诗话考索》)武瓘的《感事》诗也采用这种写法:“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回归旧巢地,乃其生物习性所致,并非爱富弃贫。这样理解,则将王谢由盛到衰的对比更加强烈了。

  刘禹锡写出了由盛到衰的转化,他不可能也认为没必要说出促使这变化的原因。我们今天以历史的观点来考察,其理不言自明。我们所理解的原因和刘禹锡的不会相同,而刘诗却给我们以思考的契机。

湘ICP备1500885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