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黄櫱禅师 李昂 于良史 张仲素 陈羽 | 宋代诗人: 章良能 李持正 幼卿 杜常 刘季孙 | 清代诗人: 金缨 庄棫 德容 顾贞观 沈复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浏览:2

  诗句】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出处】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意思】来看望的邻居们挤满了墙头,他们也止不住感慨哭泣。

  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出处】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意思】夜深了,妻子又点上一根蜡烛,我俩对坐凝视,依然怀疑是在梦中相会。夜阑:夜深。秉烛:此指点烛续燃。秉,拿着。梦寐:睡梦之中。

  【鉴赏1】诗意为:一直到夜深还继续燃烛,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这是久经战乱、万死一生骤然相逢,惊喜交集的情景的真实写照。“更秉烛”、“如梦寐”形象地状出家人久坐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千言万语叙说不尽的情景,以及意外重聚,喜不自胜,生怕是在梦中的心理。

  注:秉烛,秉,本是执、持之意,后来都以“秉烛”作燃烛用。

  【鉴赏2】夜阑:是指夜深。深夜里点燃烛火,两人灯下相对,仿佛是在梦中。长年战乱,家人各自离散,不知生死如何;忽然相遇,夫妻在灯下相对,不知这是真实,还是梦幻?这句诗描写久别重逢的悲喜交集之情。凡是遭逢大难,幸而脱险归来的人,得与亲人再度欢聚,都不免会有“相对如梦寐”的感触。

  【鉴赏3】夜深了,前根蜡烛已燃尽,却还要再点根蜡烛继续互相倾诉。相对而坐,竟如做梦一般,不敢相信是真的。夜深了,归客奔波一天,也很累了,可是夫妻两人却不舍得入睡,还要“秉烛”再谈,这首先是因为他们久别重逢,有太多太多的话需要向对方倾诉,另外,也因为,这样的重逢太来之不易,正如无数次做梦梦到的一样,让人惊喜,让人不忍心入睡。此诗表现了战争年代重逢之不易、夫妇久别重逢后倾诉不尽的心情以及对意外相逢的惊喜情感。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久别的重逢使人惊喜得不敢相信,怀疑是在梦里。[例]这个短篇里,在外八年的水生忽于一个晚上回到家中,那情景真像杜甫当年感叹过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俞汝捷《小说二十四美》)

  【全诗

  《羌村三首·其一》

  .[唐].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①峥嵘:高峻、深邃貌。日脚: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故称“日脚”。②柴门:用树枝做成的门,形容其简陋。③孥:儿女。④遂:实现,达到。⑤歔欷:哽咽、抽泣。⑥夜阑:夜深。秉烛:手里拿着蜡烛。梦寐:睡梦。

  【鉴赏】这是一首乱离之中全家重新聚合时悲喜交集的情景诗。

  至德二年(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返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这里选第一首。

  前四句叙描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般美好绚烂的景色,当然地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次句既融入了口语又颇具拟人化的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的奔劳,也急于转入地底去休息。诗人恰巧也在这时结束了漫长的行程回到了家门口。白头拾遗长途奔劳,早已巴望着到家休息。前两句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时的兴奋感觉。一个“噪”字描出了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而这鸟雀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种年月里山村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入了几分“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又暗含了“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进入家院后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诗人未作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只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显现这种悲喜。首先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地“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地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离乱状况。诗人从而发出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偶然”二字含有极为丰富的经历和无限的内容。诗人从陷入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孥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之意,刻画罹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当。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自然传开,引来众多邻人,大人小孩在农村院落那种低矮围墙的外面隔墙相望。这些邻居,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又颇心酸的时刻,况且这小小的院落里是站不下这么多人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十字,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其三是一家人深夜了还秉烛对坐的情景,最初的激动照理应该过去了,可诗人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这个画面即成为本诗摇曳生姿的韵尾。

  全诗以白描手法取材于诗人的亲历和见闻,景实情真,毫无夸饰。能抓住典型的人物心理和生活情景,表现力极强,颇耐人含咀。尤其韵尾之联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成为名句。

湘ICP备1500885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