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出处】唐.韦庄《台城|金陵图》
【意思1】面对六朝兴亡,最不动情的就是台城的柳树,依旧伫立在烟雨笼罩的十里长堤上。台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一带。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的所在地。
【意思2】最无情的台城的柳树,仍然象以前一样长满十里长堤。这是两句凭吊古迹的诗,写得情意婉转,颇为人传诵,但它流露出一种自然界变化不大而人事变幻无常的伤感情绪,格调较为低沉。
【鉴赏】六朝的繁华往事已成过去,只有鸟儿在那里空自悲伤;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对六朝的兴衰毫不关心,依旧如往日般绿蒙蒙地笼罩着十里长堤。金陵:亦称建业,是现在的南京。六朝均建都于金陵。金陵图:是指金陵的风景画。台城:是南京古墙的一部分,在玄武湖边。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六朝的兴衰来发抒人世的愁苦。“无情最是台城柳”常被套用来指责某些人或事的无情。“依旧烟笼十里堤”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的长久昌隆兴盛。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河堤湖岸烟笼绿树的景色。[例]出了玄武门,站在长堤边上,遥望湖中的沙洲,但见一片芳草萋萋、烟笼绿树,总是使人立时想到诗人所咏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一类的感伤诗句。(叶灵凤《玄武湖的樱桃》)
二、用以形容山川草木不管人世变迁,仍然风景如故。[例]光阴荏苒,二十几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初夏,桐花紫艳艳地开,紫艳欲滴,紫得教人心醉,一棵树开成一处风景,一片林开成一幅画卷,画卷好长好长,人在图画中,有一种闲适,有几分疲惫,有些许苦涩,有几缕思念,还有说不清楚的茫然。我努力梳理自己的思绪,还是想起韦庄的诗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赵玉森《桐花紫艳艳》)
【全诗】
《台城|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释】
1.台城:又称苑城,在今南京市玄武湖边。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此建宫城。
【鉴赏1】这是一首借景寄慨的吊古诗。
晚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的荒芜之地了。诗人在这里触景生情,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诗人的感慨。
起句即不正面描绘台城,而着意渲染氛围。因南京城滨临长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暮春的江南在阴雨中更显轻柔婉丽,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怅,这就为次句抒情作了准备。
次句接首句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细品其味,则知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含“梦”境,而且在暮春霪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齐,春色长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游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三百年间,六个短命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迅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眼前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作者“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与历史兴废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鸣叫。“鸟空啼”的“空”字无实在意义,却使人们从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觉察到梦幻景象,寓“慨”很深。
后两句是连语。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摆的柳枝,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受,让人想起繁荣兴旺的局面。当年的台城柳,缀满十里长堤,烟笼雾绕,是台城繁华景象的象征;如今的台城已经是千门万户长满野草的破败之地,而那些柳树却依旧烟笼雾绕,显得多么“无情”!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之间的鲜明对比,对于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的触目惊心!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即将消失,也预示了历史又将重演。柳堤堆烟,本来就容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事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这是一种对如梦似幻的景物流露的伤感情绪,写得还是比较虚。
“无情”、“依旧”两词通贯全篇景致,包括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这时已萦绕在诗人心头。全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伤痛,并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浓重的伤今之意。其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值得借鉴。
【鉴赏2】此诗《全唐诗》题作《台城》,《金陵图》为题的是另外一首诗:“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从这两首诗的内容来看,《唐诗三百首》所选的这首题作《台城》无疑更恰当。台城,一名苑城,旧为六朝台省和宫殿所在,曾是天下最繁华之处。然而,待到诗人韦庄登临之时,却早已是今非昔比,一片荒芜了。韦庄生当唐亡前夕,抚今追昔,不免生出许多感伤情绪。
首句即从美好的江南春景写起。诗人登上台城,放眼望去,只见丝雨无边,春草茂盛,万物都笼罩在一片迷蒙之中。置身其间,连带诗人自己的意识也变得恍惚起来了:一切都如此梦幻,大概六朝也不曾存在过吧?它们的兴废存亡恐怕只是梦境一场吧?如果不是梦境,何以台城的春色历经变迁却依旧美丽如故呢?这一念头在诗人的脑海中长久盘桓,以至于诗人回过神来,想到六朝的所有过往竟在短短的三百年间灰飞烟灭,只剩下不解人事的鸟儿独自啼叫,故不由自主地产生“三百年间同晓梦”(李商隐《咏史》)之感。此处“鸟空啼”的“空”字,出自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鸟儿空作啼叫,无人倾听、欣赏;二是再悦耳动听的啼叫也挽留不了逝去的历史。短短三字,却蕴含了深刻的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之感。
在诗人看来,非但鸟儿不解人意,台城的杨柳更是无情。它们不管世事的兴衰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