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四十九章

[春秋战国]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于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治理天下时,收敛自己的私语偏见,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民众都是注重耳喻目染,所以圣人要以对待孩童的方式对待之。

  《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二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德经·第四十九章》注释

  1、常无心:一本作无常心。意为长久保持无私心。

  2、德:假借为“得”。

  3、歙:音Xi ,意为吸气。此处指收敛意欲。

  4、浑其心: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5、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谋,生出许多事端。

  6、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

  《德经·第四十九章》评析

  “圣人”生于天下,他能够恰当地收敛自己的心欲,兢兢业业地不敢放纵自己,不敢与民争利,不敢以自己主观意志而妄为。他治理国家往往表现出浑噩质朴的特征,对于注目而视、倾耳而听,各用聪明才智甚至机心巧诈的老百姓,圣人却要他们都回归到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这位体道的圣人,是被老子美化了的统治者,这是在前面几章里已经谈到过的。但是,正如张松如先生所说的那样,“老子是站是什么立场的说话?岂不显然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吗?不是的,这道理我们已经一再指出过了。他是作为农业小生产者即小农阶层愿望的表达者来发言的。”(《老子校读》第286页)

  《德经·第四十九章》感悟

  老子说的“圣人”是指符合“道”的统治者,要做一个“圣人”,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不能有自己的意志,而要有百姓的意志,也就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有“我执”。“圣人无常心”,马王堆帛书乙本写作“圣人恒无心”,意思是圣人永远不要有自我意志。不能从自我意志出发去决定好恶、判断是非,也不能以自我意志去限定百姓意志。而要反过来,以百姓意志为主去决定自己的意志。这就叫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这样,我与百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才能打破、距离才能消除,从而达到人我合一、天我合一。

  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人的困惑、痛苦、往往都是“有心”和“我执”造成的。往往是执著于一个观念和意志,当这个观念和意志与自己亲近的人或与大家不相同时,就觉得别人错了,自己是对的,可是别人并不改变他的观念意志,也不接受我的观念意志,于是就产生矛盾,不可解脱,这样就产生了困惑、不开心、郁闷、痛苦。其实也许只要我们自己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意志,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他们想的才是对的,自己是错的,这样就不会有矛盾,又何来郁闷、痛苦?

  对待“善者”和“不善者”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善对善,以不善对不善,这是有差别的态度。《圣经》中就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另一种是无论是善还是不善,都以善对待他,这是一种无差别的态度,是慈悲、慈爱的表现。老子采用的是这种态度。两者的结果是不同的,对统治者来说前者属于法治、刑治,但往往会带来反抗、不满、报复,所以在“德”上往往难以提升。后者属于德治,以宽容的胸怀来感化人民,包括那些不善者,从而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尤其是启发不善者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改变自己的不善。这样一来,天下人的品德都向善了。同样,对待“信者”与“不信者”的态度也有两种,老子采用的是无差别的诚信态度,以此去感化不信者,从而改变不信者的价值观,使天下人的品德都归于诚信。

  这其实是一种德治,是人性化的管理。这一点和孔子相近,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用德治、礼治,人民才不去犯罪而且有羞耻感。也就是品德上会升华。只是在“德”的内涵上,老子和孔子有所区别,老子主张回归人的清静无欲的本性之“德”,孔子主张回归先朝先圣的仁义礼乐之“德”。

  老子说的“圣人”和孔子说的“圣人”也不相同,老子说的“圣人”是得“道”之人,按“道”治国之人,孔子说的“圣人”是具备仁义礼智之人。老子说“圣人”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歙歙焉”,要收敛谨慎,不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欲望。要回归无为的本性,当然需要收敛自己的意志。目的是使天下所有的人都回归到纯朴、混沌的“道”上。要老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而不要去管别人的事情。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不要去动用自己的聪明、机心,不要去算计别人,只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有人说老子这是愚民政策。其实不然,这是老子看到了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扩大自己的欲望,去侵略别人,兼并他国,从而带来战争、带来人民的灾难痛苦。这种行为深深影响了百姓的人生态度,百姓的私欲随之扩大,相互之间动用心机,结果带来了各种纷争、矛盾。不仅自己不快乐,还导致别人不快乐。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老子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 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著作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