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唐朝] 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蒹葭》译文

  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蒹葭》注释

  蒹葭:植物名,即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一般生长于沼泽、河沿、海滩等湿地。

  摧折:摧残折断。

  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

  若何:怎么办。《新唐书》有“诏不许,若何?”

  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贾岛《过唐校书书斋》诗“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

  《蒹葭》赏析

  蒹葭,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蒹葭”的解释:“蒹,雚之未秀者。葭,苇之未秀者。”,“雚”指“荻子”,“苇”指芦苇。“未秀”就是刚生出来的样子。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那就是指刚生长不久的芦苇和荻子。蒹葭虽然分指不同,可以涵盖芦苇属的植物大约有10种,然而在古代,蒹葭一般合用专指芦苇,即禾本科、芦苇属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古人咏叹蒹葭多表达秋日伤感之情。

  杜甫志向高远,心怀远大,有着“致君尧舜”的宏远抱负,然而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困顿,遭遇战乱,流离颠簸,寄人篱下,因而杜甫的诗词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凝练隽永,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这首《蒹葭》诗词,就是杜甫看到秋日蒹葭摇曳,芦花飘摇,一幅衰败之象,同时联系自身遭遇,抑郁不得志,因而心生感慨,寓情于景,抒发积郁心情,同时自我勉励,希望不要蹉跎岁月。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秋风吹来,芦苇摇曳,不能挺立,苦被摧折,面对西风欺凌,却无能为力。首联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叙述秋天芦苇的景状。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虽然芦苇在秋天开花,雪白的芦花犹如飘雪,然而很快就会凋零,芦叶在水中上下沉浮。颔联描写芦苇虽然暂时可以开花怒放,然而下面的叶片却在水中沉浮,诗人看到芦苇,联想到自身的仕宦沉浮,不由得感慨良多。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芦苇细弱高大,奈何春天并非开花季节,春风吹沐之时,自身柔弱;夏秋丛长,奈何露水沾满枝叶,不堪受压,难以茁壮,因而西风一吹,短暂开花就被摧折。颈联同样感叹抑郁不得志。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尾联抒情,虽然芦苇在江河湖泊的花草之中,属于较晚凋零的,到了秋天才开花,然而很快凋零,因而恐怕自己同芦花一样,蹉跎岁月。

  《蒹葭》诗,是杜甫看到秋天芦花,白花如雪,秋风吹来,枝干折断,叶枯花败,一派凄凉凋零之象,因而感叹自伤。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同时秋日将近,冬日来临,如同人已暮年,感叹生命如此衰残,唯恐蹉跎岁月,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诗,状物传神,寓情于景,正如杜甫其它诗词一样,沉郁苍凉,意蕴深远,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悲凉之中,又同时自我激励,不能蹉跎岁月,因而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的著作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