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庶(1019~1058),字亚夫、亚父,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双井十龙之一的黄湜(茂洵)的长子,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父亲,双井黄氏六世,西汉丞相黄霸后裔。擅长诗文,有《伐檀集》传世。
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时年二十五。历佐一府(长安府)三州(凤翔、许州、青州);1053年,青州通判;1055年,知康州、朝散大夫。嘉祐三年(1058年),卒于任所,年四十。 诰赠以大理寺丞为大中大夫。
黄庶人物生平
黄庶,双井六世,1019年生于修水双井村,23岁金榜题名,与王安石同榜进士,双井村的第七位进士,分宁黄氏自金华迁修水的第九位进士。黄庶先后在长安、许州、青州、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为官,黄庶为人刚正,为官清廉,忧公如家,品行端正,饱读诗书,曾在康州任太守。
黄庶智取儿名
黄庶知道人的魅力从芳名开始的,名字会对人产生激励作用。他从古书中选择远古时期的贤能之士的字给长子取名,他给长子取名“大临”。大临来自远古时期的“八恺”,八恺出自《山海经》、《左传·文公十八年》和《史记》等。八恺者,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黄大临一岁时,黄庶在1042年进士及第。由此振奋,黄庶为次子绳权取名为庭坚,庭坚者,八恺之一。庭坚是远古时期圣贤皋陶的字,皋陶是舜帝的良佐,中华民族的司法鼻祖,为人正直而有智慧。黄庶给予次子以极大的厚望。黄庭坚六兄弟,四兄弟的名来自八恺:大哥黄大临、二弟黄叔达、三弟黄苍舒,还有两位弟弟的名来自“八元”:大弟黄叔献、四弟黄仲熊。八元者,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他生育的六子,名字均来自八恺八元,均成才有名望,黄庭坚为最显。
黄庶很仰慕北宋大臣鲁宗道,鲁宗道在天禧元年(1017 年)为右正言。他任职后,对于如何考察官吏、整顿吏治,向宋真宗提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宋真宗对他颇感厌烦。鲁宗道见真宗如此,对真宗说:“陛下你任用我,哪里是仅仅为了收到纳谏的虚名呢。我以身居其位而不实际干事为耻辱,请皇上罢去我的官吧。”真宗为他的敢于直言所感动,在金殿的墙上大书“鲁直”二字,让大家向他学习。 为此,黄庶为黄庭坚取字“鲁直”。
黄庶康州有声
黄庶经常以优秀的古人来激励自己,做一个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据《双井世家·黄庶传》记载,黄庶经常对自己说:观诗书以来,至于忠贤义士、奇节大功,常恨身不出于其时,不得与古人上下其事,每自奋,以为苟朝得位,夕必行之,使后之人望乎己,若今之慕乎古也。他为官,有其高祖黄赡爱民之遗风,重德爱民,他在诗《过建成侯庙》云:德铭颍人心,千载不可磨。 他忠贞爱国,他在《送李室长庆州宁觐》云:我生南方长诗书,爱国区区肺如炙。欲于塞外勒姓名,往往夜梦贺兰石。据《诗祖堂翰溪廷元公支》记载,黄庶自述云:我心之所存, 效于国资于民。
黄庶在1055年,知康州,为康州太守。康州地偏民困,暴乱不断。当时为侬智高叛乱平定不久,哀鸿遍野,疮痍满目,百废待举。黄庶,不畏艰难,视困为进,夙夜为公,以救民水火为己任,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壮年卒于任所。
黄庶李氏贤助
黄庶的夫人李氏,建昌(修水)李氏人也。建昌李氏,是大唐李氏皇室后裔,人丁兴旺,交友甚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江南大族。有李氏山房,黄庶的内弟(小舅子)李常能诗善文,学富五车,藏书万卷,俗称李万卷,苏轼为李氏山房撰文纪事。黄庶夫人李氏,文化素养很高,夫妻同心,甘心补台,育儿教子,颇有家法。黄庶中年逝世后,李氏果敢而睿智地担起齐家重任,六个儿子皆长大成人并有名望,并养育出震古烁今的儿子黄庭坚,她是位伟大的妻子。黄庶夫人李氏,诰封寿光县太君、安康郡太君。(摘自《浙江家谱文化》2019年12月第3期”修水双井黄氏四十八进士盛象探究“一文)
黄庶文化交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分宁黄氏,开放创新,文化交游,与时俱进,终成千古一族。分宁黄氏注重文化交游,这个习俗,让他们快速扩展思维,吸收全国英才的智慧,把分宁黄氏的家学推向更高的层次。黄庶的文化交流对象有:黄晞、柳瑾、刘卿材、莫景、崔公孺、黄通、雷简夫、王甫、向宗道、杨真长,富弼、李子仪、欧阳修、宋祁、文彦博、吴育、杨察、晏殊、张明远等。 这些交游人士,有的是官场同僚,有的是同年进士,有的是世谊,有的是有共同的偶像(和欧阳修一样学习韩愈,黄庶诗云:惯看韩老诗中景,树色泉声似故人。有的是诗文密友(和崔公孺一样学习李杜诗篇),有的是同乡同年(如莫景)等等。其中,同年进士及第,是士大夫交友的重要渠道。柳瑾(字子玉、书法家)、苏颂、王安石等都是黄庶的同年进士。黄晞,福建建安人,藏书万卷,以研究《周易》和《春秋》为主。(摘自《浙江家谱文化》2019年12月第3期”修水双井黄氏四十八进士盛象探究“一文)
黄庶诗文崇韩
黄庶工诗文,倡学韩愈,不蹈陈因,不作骈偶浮丽之词。所作《和柳子玉十咏》中《怪石》诗,有意矫西昆体之弊,为世人传诵。《四库提要》说:“庭坚之学韩愈,实自庶先倡”。四库馆臣评其散文“古质简劲,颇具韩愈规格”。
黄庶自编诗集
黄庶把自己创作的诗自编为书,取名为《伐檀集》,”伐檀“二字,来自《诗经·伐檀》。《宋史·艺文志》著录《黄庶集》六卷,已佚。今仅存《伐檀集》二卷,乃皇佑五年(1053年)在青州幕僚时自编。
黄庶的诗,以明嘉靖六年乔迁订补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为底本(藏江西省图书馆,有叶德辉亲笔跋),校以清乾隆缉香堂本(简称缉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馆据明滇中李友梅本校刊本(简称宜本),清光绪黄菊秋翻刻《山谷全书》附刻本(简称黄本)等。
黄庶开创宋诗
黄庶很有开创精神,他在《大孤山》里写道:我行不忍随人后,许国肝胆神所歆。 他是探索宋诗发展方向的一位先行者。他的诗歌主张与创作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的《伐檀集》共六卷,现仅存二卷,诗168首,内容丰富,自成特色。他倡导师法“李杜”,追求“清”的审美理想,发扬“风雅兴寄”的美刺传统,即诗歌创作要“鸣道德,伤忧患”,传达上恪守中华“诗以载道”的诗教。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主导诗坛的西昆派而提出来的,宋诗究竟朝什么道路发展,黄庶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有益的探索实践。黄庶诗歌章法陡折、炼字烹句、以故为新、运古于律的艺术手法和沉郁深厚、清新自然、飘逸豁达的艺术风格。黄庶的诗歌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渊源所在。
黄庭坚曾书刻其父黄庶《大孤山》、《宿赵屯》二诗,跋云:“先大夫平生刻意于诗,语法类皆如此。然世无知音。小子不肖,晚而学诗,惧微言之或绝,故刻诸星子湾,以俟来哲。”知父莫若子,黄庭坚何以合刻此二诗,从《跋》中蠡测,要比历代诸家品评黄庶及其《伐檀集》的结语,都更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