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蚕妇吟》译文
杜鹃鸟直啼叫到四更时,起身来看蚕多怕桑叶稀。
不相信楼头杨柳挂残月,美人在轻歌曼舞还未归。
《蚕妇吟》注释
吟:诗体的名称。
蚕妇:养蚕女子。
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四更:古时一夜为五更,四更在天亮之前。
稠(chóu):多而密。
杨柳月:挂在柳梢的月亮,暗示夜已深。
玉人:美丽的女子,指歌女舞女。
《蚕妇吟》简析
《蚕妇吟》是南宋诗人谢枋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采用的叙事手法非常新颖,以对比的的手法,将富贵人家的荒淫享乐来与蚕妇的辛勤劳作形成强烈对比,同是夜不成寐,一是歌舞宴乐,一是忧心温饱,悬殊甚巨。这首诗构思巧妙,角度新颖,矛头准稳,因而广为流传。
《蚕妇吟》赏析
诗题曰“蚕妇吟”,本是写养蚕妇女之辛劳的。但是诗歌并没有到此就止,诗人为了透过一层体现蚕妇之苦,通过蚕妇的心理以及蚕妇特有的思维逻辑,写了南宋末年上层达贵官员们的荒浮,并将两者作了明显的比较,则蚕妇愈见其苦,统治阶级愈见其荒淫。诗的构思堪称巧妙,角度也十分新颖。短短的一首七绝能作到这样,实在难得。
起句点节令、时间。子规春天啼叫不止,鸣声凄苦,直至吐血而死。“啼彻”,啼个不停,从黄昏直到四更,是为“彻”,四更正是万籁俱寂、人们甜睡之时,然而仍有不眠之人,那就是养蚕妇。第二句“起视蚕稠怕叶稀,即解释蚕妇何以彻夜不眠的原因。“怕”字贯“蚕稠”和“叶稀”两处,应该是“起视怕凋蚕叶稀”,为了协调平仄将“怕”字后置。“蚕稠”并不是真的蚕儿稠稠密密——大凡对养蚕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蚕愈大(所谓蚕老)所食桑叶愈多、愈快,当桑叶食尽时,则只见蚕儿挤在一起,这就是“蚕稠”了。“蚕稠”和“叶稀”互为因果。蚕儿投的吃,势必影响作茧,所以当蚕养到后期,蚕妇们是彻夜不得休息的,要不断地给蚕添加新叶。
关于蚕妇之苦,诗写到此为止。三、四句突然宕开,说到蚕妇以外去。可以说整首诗巧处、妙处皆在后两句。蚕妇起来视察了蚕和叶的情况,看看月亮,已经高悬在楼头杨柳梢了。根据经验,她知道此刻正是四更天。在蚕妇的心里,她相信全世界的人都在甜睡,除了像她这样的蚕妇。耳边传来隐约的管弦之声是那些如花似玉的舞女们在跳舞,可能是自己判断错了,现在并不是天将破晓的四更天。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高悬于楼头的月亮证明着。舞女们不归家的景象简直要把养蚕妇弄糊涂了,她怎么也不相信,竟有人也似她一般彻夜不眠。“不信”是三、四两句的领词,蚕妇不信楼头高悬的是标志时间的月亮,就因为她不信舞女们竟然四更天尚不归去。当然,在舞女周围酒酣耳热、兴致勃勃观看歌舞的是达贵官人们,这一点蚕妇可能知道,也可能并不知道。诗人当然是知道的,而字面上写“玉人歌舞未曾归”,其意并不在讽刺歌舞妓,而是在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身上。这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意是相同的。
《蚕妇吟》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蚕妇”和“玉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借富贵人家的女人歌舞彻夜不归,来反衬蚕妇生活之辛苦。杜鹃啼叫到还只是四更天的时候,蚕妇不得不起来察视养的蚕是否吃的桑叶稀少了,以免影响到蚕茧的产量。蚕妇日以继夜辛苦地劳作,对她来说,那些“玉人”夜深达旦地歌舞供贵人娱乐,直到楼头明月已经西沉,挂在柳梢枝头的时候还没有回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这首诗用以表达蚕妇之辛苦,将玉人和蚕妇置于同一时间内,因身份不同而苦乐不均的情况。但评论亦认为和歌女对比起不到辛辣讽刺之效果,玉人歌舞并非自己纵情享乐,亦为身不由己。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劳动者的歌谣,历来是社会矛盾浅深的晴雨表。因而,也就有那么一些诗人,借用劳动者歌I吟的方式来揭露政治的弊端,指斥社会的不公,为老百姓鸣不平。这首诗即是代表作。
同样写蚕妇,北宋张俞的写法更为一针见血: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此诗矛头堪称“稳、准、狠”,直接对准不劳而获之人,因而也流传更广。